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京津冀“7·5”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特征
许敏, 沈芳, 刘璇, 刘艳杰, 张湘涵
干旱气象    2022, 40 (6): 993-100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0993
摘要350)   HTML4)    PDF(pc) (33475KB)(896)    收藏

2021年7月5日下午至夜间,京津冀中部地区陆续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小冰雹等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基于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2G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等多源资料,重点对此次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大气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局地小冰雹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即显现出良好的水汽条件,低层和中层的水汽通量强辐合早于降水1~2 h出现,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强抬升作用下不断累积;垂直假相当位温(θse)能量锋区的形成,“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的维持,0~6 km强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K指数、SI增强等条件的建立,为强对流的爆发创造了热力、动力和不稳定环境;高空槽东移携带干冷空气南下与低空暖舌共同形成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天气尺度上升运动;下午时段出现的强对流较夜间能量释放更大,高强度的降水导致局地气温骤降,冷池效应更明显,其南移过程中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冷池边界的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系统;云底高度迅速下降、云底红外亮温骤增预示着强对流云团形成,云体东南边界清晰的暗影表明积雨云强烈发展。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对中尺度系统深入分析得到的重要特征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74—2016年河北省最大冻土深度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杨帅, 侯奇奇, 耿雪莹, 高宇俊, 刘璇, 周鹏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380-387.  
摘要1782)      PDF(pc) (2890KB)(2088)    收藏
利用1974—2016年10月至次年4月河北省最大冻土深度、气温和0 cm地温数据,采用线性相关等方法,分析河北省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和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河北省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高海拔地区大于低海拔地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近43 a最大冻结深度呈波动减小趋势,最大冻土深度与平均气温和地温呈负相关,其对气温升高的响应更显著。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随平均气温和地温变化的递减率一致,而南部大部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随气温变化的递减率大于随地温变化的递减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